窗外梧桐叶落了又生,市场也像这四季更替,总在萧条与繁荣间循环。最近总听人说经济在复苏,手里的基金股票账户也跟着起起落落。这种时候我们该用怎样的视角看待市场?经济复苏真的意味着所有基金股票都会上涨吗?
判断经济是否真的步入复苏通道,不能单看新闻标题里的“回暖”二字。我习惯观察几个实实在在的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能否连续三个月站在荣枯线上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是否由负转正,还有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不是在稳步增长。这些数据像体检报告里的关键指标,比单纯听专家预测要靠谱得多。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看到物流园区货车进出频率明显增加,身边做外贸的朋友开始抱怨订单多到加班——这些生活里的细节往往比统计数据更早传递复苏信号。当然每个经济体的复苏路径都不完全相同,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驱动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拉动会呈现不一样的特征。
经济复苏很少一蹴而就,不同阶段的基金股票表现差异很大。早期复苏时,那些对经济敏感度高的周期型基金往往率先反弹,比如原材料、工业板块的股票基金。这个阶段市场就像刚解冻的河流,表面还带着冰碴,底下已经暗流涌动。
进入复苏中期,消费和服务类基金会逐渐跟上。去年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当高端白酒基金还在震荡时,平价快消品基金已经走出漂亮的上升曲线。这或许说明普通消费者的信心恢复走在前面。
等到复苏确认期,行情会向更多板块扩散,但领涨的可能会换成科技、医疗这些成长型基金。不过要小心,这个阶段也是分化最明显的时候,选错基金可能完全踏空行情。
人民币升值时,我那些重仓航空、造纸股的基金表现特别亮眼——这些企业进口成本下降,利润空间自然打开。但出口占比高的公司就会承压,去年我的某只纺织服装基金就在汇率波动中坐了回过山车。
升值还会引来海外资金。北向资金持续流入的那些天,A股核心资产类的基金净值蹭蹭往上走。不过资金都是聪明的,它们既追逐汇率差价,也看重资产本身的成长性。单纯依赖汇率变动的基金,其上涨基础反而没那么牢固。
估值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有些基金的重仓股原本市盈率才十几倍,在升值预期下可能被给予二十倍甚至更高的估值。这种估值提升有时候比业绩增长对基金净值的贡献更大,但也埋下了回调的隐患。就像给气球充气,适度的估值提升是健康的,过度充气却可能一戳就破。
市场回暖时,总有人迫不及待全仓杀入,也有人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经济复苏升值这个特殊阶段,基金股票投资既不是赌博式的押注,也不是保守型的观望。它更像在涨潮时选择最合适的冲浪板——选对方向能乘风破浪,选错方向可能被浪拍在沙滩上。
经济复苏从来不是齐步走,行业轮动就像接力赛。早期我习惯关注那些“受伤最重、弹性最大”的板块。去年疫情缓解时,航空、酒店类基金从底部反弹超过百分之五十,这个涨幅远超同期消费基金。但这类高弹性品种往往只适合阶段性持有,就像接住下落的刀子,要准也要快。
进入复苏中段,配置重心应该转向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行业。我发现制造业升级和绿色能源相关的基金表现特别稳健。上周遇到一位基金经理,他管理的智能装备基金连续三个季度跑赢基准,重仓的那些专精特新企业订单都排到了明年。
到了复苏后期,防御性配置变得重要。医药、必选消费这些非周期性板块会重新获得资金青睐。不过这个阶段最考验定力,去年我有个朋友在消费股冲高时全部赎回,结果错过了后面百分之二十的涨幅。行业轮动既要把握节奏,也要留有余地。
挑基金就像组建篮球队,需要不同特长的队员配合。我通常会把资金分散到三到四种类型的基金:一只聚焦周期板块的指数基金作前锋,两只能穿越周期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担任中锋,再配些债券或货币基金当后卫。
主动型基金的选择尤其要看经理的应变能力。去年三季度市场风格切换时,我持有的某只科技基金净值回撤控制得特别好。后来看季报才发现,经理提前降低了估值过高品种的仓位,增配了些估值合理的传统产业数字化标的。这种灵活调仓的能力,在复苏期特别珍贵。
构建组合时别忘了“核心-卫星”策略。用六成资金配置那些长期稳健的核心基金,剩下四成可以尝试些主题型卫星基金。就像请客吃饭,既要有撑场面的主菜,也要有些特色小炒调剂口味。
很多人把风险控制理解为止损线,但在复苏期,更关键的是止盈。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单只基金涨幅超过百分之六十就分批减仓。这个数字来自多年经验——涨幅过大往往意味着透支了未来业绩。
仓位管理可以试试“金字塔加码”。市场确认复苏时先建三成底仓,等趋势明朗再分两次追加。记得去年有次我判断消费复苏在即,但忍住了一次性买入的冲动,后来市场回调时才有资金在更低位置补仓。这种分批建仓虽然可能牺牲部分收益,但夜里睡得特别踏实。
最后留足应急资金很重要。我总保持一成左右的现金类资产,既应对突发开支,也在市场恐慌时能捡便宜货。上个月市场调整时,这笔钱让我有机会以九折价格买入了心仪已久的科创基金。
市场永远在变化,但这些策略框架帮我穿越了好几个经济周期。最重要的不是预测得多准,而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活得久。
